本文整理了兵团战友席竹茵的回忆,讲述了她在军垦时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,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却难忘的岁月,是她一生的宝贵记忆。 一、初到农场 1968年,我16岁。那两年充满了剧变配资网app,随着“上山下乡”的浪潮,同学们四散各地。我们五个要好的朋友中,有四个人被分配到了农场。这一切都源于父辈的经历,我们成为了“知识青年”,也被称作“老三届”。这段经历也为我的一生定下了基调。
1968年12月28日,我们七局一中的第一批知识青年,共20人,其中13名女生,7名男生,带着希望与不安,一起踏上了前往甘肃省安西县四工连队的路程。到达连队的那天,天色已经昏暗,寒风刺骨。我们被分配到一间泥土房,作为女生宿舍。房内光线昏暗,只有一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。靠近门口的是一个火炉,虽然炉火微弱,但依旧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温暖。我情不自禁地趴到炉子旁,火焰微弱,窗外的大雪纷飞,这一切让我感到不安和孤独。炉火对面是一个大通铺,旅途的疲惫让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躺了下去。 夜里,我的脚又痒又痛,忍不住翻来覆去。没想到,寒冷的冬天竟然会有蚊子叮咬,然而同学们说,这是冻出来的疙瘩。我摸摸冷得发麻的脚,心里不禁想起家中的温暖和亲人,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。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,来到一个那么遥远、那么寒冷的地方。 第二天清晨,我们围坐在通铺上,大家互相交谈,谈到家乡、谈到亲人,有人提议:“咱们哭一场吧。”说着,眼泪便开始纷纷流下,哭声此起彼伏,乱成一团。虽然那时的我们仅有十几岁,但心中的痛楚和对家的思念,令我们情感激荡。 刚到连队时,我们并未开始劳动,闲暇时,我们会集资买皮筋,在院子里跳起了跳皮筋。尽管大家笑闹着玩耍,内心深处仍然感到迷茫和不安。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自来水、没有井、甚至没有河流的地方,我们的生活依赖于一个大涝池。池水冬天结冰,我们就用镐头砸冰取水。刚开始,女同学们拿着沉重的镐头,只能轻轻地敲打冰面,无法砸下冰块,常常看着男同学轻松砸下大块冰,心生羡慕。 幸运的是,我们常常能吃到羊肉。由于原来是劳改农场,这里储存了很多羊肉,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,我们可以品尝到这些肉,这也成为我们那个冬天的“慰藉”。 二、迁到十工连队不久后,我们全连从四工迁到了十工。这里四面环沙,连队的房子稀稀落落配资网app,视野开阔。住的地方附近有些沙枣树苗,胡连长告诉我们,这些树苗将来会成为大树,给这里增添绿色。食堂虽然没有羊肉,但有很大的馒头,虽然菜很少,但“洋白菜”是我们常见的主食。每个人努力工作,期待着能“吃饱”。 连队附近有一条疏勒河,源自祁连山脉,河水由东向西流,经常滋润两岸的土地。我们需要到河边去提水,这也是我们日常的一部分。夏天,男同学们常在河里游泳,其他时候我们会坐在河边休息、嬉戏。偶尔,河流的水势会猛增,有时甚至能看到一些鱼随着水流游来,给连队带来短暂的欢乐。 三、学习与劳动 大年初一,连长吹响了集合哨,我们全连在连部集合,开始了新一年的学习与工作。连长给我们讲解了牛粪的重要性,它是戈壁滩上难得的燃料,可以用来做饭、取暖,甚至能烤馍馍。听着连长的讲解,我开始想象着牛粪变成炭火时的景象,忍不住流口水。随后的几天里,我们拿着铁铲、篮子去戈壁滩上收集牛粪,这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。 工作中,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戈壁上收集牛粪,如何在大自然的荒凉中生存和战斗。尽管困难重重,但每个人都用尽全力,参与到这片土地的建设中。每一次劳动的成果,都让我们感受到成长和改变。 四、调到卫生队 两年后,我有幸调到了团部卫生队。那时,卫生队的医护人员大多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兰州等地的医学院,大家都很有专业能力。我们在前辈的帮助下,迅速掌握了医疗技能。我负责药房工作,这项工作成了我一生的职业,也成就了我的未来。 有一次,我被派去食堂帮忙,学习了食堂的工作流程。在厨房里,看到食堂的厨房环境简陋,菜肴简单,但大家依然坚持着。每天,张班长带着我做各种任务,虽然食堂里条件艰苦,但大家依然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。 五、艰苦的劳动 在兵团生活的日子里,我和战友们一起经历了许多艰难的劳动。最开始,我们学习铲土、抬大筐,每个动作都充满挑战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体力和耐力逐渐提高,原本娇弱的身体变得强壮,脸庞也因风吹日晒而变得黝黑。但这些劳动和努力,磨练了我们的意志,也让我们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见证了成长。 在和战友们的努力下,我们打破了许多记录,也创造了很多精彩的瞬间。无论是一起喝渠水、挖大渠,还是一起顶风冒雪、晒黑太阳,这些都是我们兵团生活的宝贵回忆。 结语 岁月荏苒,五十年后,席竹茵回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,看到自己亲手做的宣传海报仍然挂在墙上。那段岁月虽艰苦,但也深刻地塑造了她的品格和人生。这段“知青岁月”虽然已经过去,但依然在她的记忆中熠熠生辉。这些平凡的小事,成为她青春岁月的一部分,也见证了她从年轻到成熟的成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头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